枫影夜读 #105 Hugh Howey - 《羊毛战记》(反乌托邦∙绝望乡:末日的沙丘地堡)

Dec 31, 2015 at 00:41:44

羊毛战记

广义上“乌托邦(utopia)”可以指幻想出来的无法实现的的美好世界。这个词最早来自 1516 年英国托马斯·莫尔爵士写的《乌托邦》一书,这本书通常也被认为是空想社会主义主义的先驱。而其实“乌托邦”的思想由来已久,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在莫尔这部作品出来之后,乌托邦的概念曾盛极一时,直到 1890 年还有《乌有乡消息》(News from Nowhere)这样的作品出现。

但是乌托邦盛行的后期,人们发现这种过于美好的幻想根本无法付诸实践,比如《理想国》与《乌托邦》这两部作品中所定义理的想社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事无巨细的精细规划事实上约束了人们的自由,反而削弱了乌托邦的美好。

于是 1920 到 1948,反乌托邦三部曲诞生了: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乔治奥威尔的《1984》。三部曲每周读书介绍过后两部,《1984》的“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至今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日上演,《美丽新世界》则以科幻的视角去讲述一个毫无个性的社会,二者都涉及极权统治与对自由、知识的约束。

反乌托邦(dystopia)所幻想的世界则主要聚焦于对未来的糟糕的忧虑。艺术也好,文学也好,思想总是新一波浪潮推翻前一波,反乌托邦取代乌托邦思想直到今天都还是主流。比如动漫作品的《进击的巨人》,游戏作品的“地铁系列”、“Fallout 系列”,以及本周读书要介绍的主角——《羊毛战记》

《羊毛战记》的英文书名为 WOOL,作者一共分开写了五部,枫影读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合集版本。这本书的出版有点意思,作者休·豪伊(Hugh Howey)早期只是写了《羊毛战记》的第一部,篇幅也就一个中短篇小说的样子,大出版社对他没什么兴趣,后来他发现了 Amazon.com 的 Kindle 自出版系统,于是就把这个短篇发到上面试试,没想到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这让我想起《火星救援》放到 Kindle 上然后成为 2014 年最畅销科幻小说的故事)。于是作者受到鼓舞,接着又写了后面四部,把这部短篇扩充成大长篇,后来又把五部小说合并出版了 Omnibus 版本,这是大概 2011 年到 2012 年初的事情。

写完《羊毛战记》后作者仍不停笔,继续以类似的做法写了续集 Shift 系列和最终篇 Dust。这三部完整的作品构成了“地堡系列”(Silo Series),本周我们只介绍地堡系列第一部。

《羊毛战记》的背景是在近未来年代,由于核爆战争的原因,地面空气已无法适应人类的生存,于是大家都生活在地堡底下。地堡是长条圆柱状往地底延伸的封闭空间,中间有一个巨大的螺旋楼梯,地堡的设计与居民的分布大致为上中下层,与政治、社会地位挂钩。

地堡

这样一个地堡就是一个缩微的社会,前面我们介绍到反乌托邦作品大多涉及极权统治,地堡社会也是一样,上层的小部分人统治了底下的绝大多数人,所以思想控制是维持地堡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思想控制意味着个性的抹灭与自由的丧失,居住在地堡里面,人身自由早已所剩无几,再加上严格的言论控制,地堡就仿佛一个高压锅。为了缓解地堡的紧张的压力,与地面对接的最顶层部署了巨大的屏幕,可以透过地堡周围的摄像头看到地堡外的世界——无边无垠的沙丘。

由于酸性的腐蚀与沙尘暴的袭击,摄像头不可避免的会日渐模糊,于是地堡的社会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死刑:送罪犯出去清洗镜头。每次镜头清洗任务完成之后地堡里的人就相当于释放了一次压力,人们总会忘记被送出去的人的牺牲。

小说从清洗镜头这件事情作为切入点,有高压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故事,有故事就可以设悬念,有悬念就能驱动读者继续读下去。作者在布置悬念这块可谓得心应手。第一部短篇,寥寥数笔就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荒凉的末日沙丘世界,最后人物踏出地堡去清洗镜头那一段更是深深抓住了读者的内心,是一个极好的开头。

如果有人在地堡里看,他们会看到什么?

荒凉死寂的土黄色沙丘,一道黑暗的沟槽,一具即将死亡的蜷曲的人体。远处那日渐腐朽破败的城市高高送礼,俯视着他。

如果地堡里有人在看,他会看到什么?

从这段简短的书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功力以及译者流畅的文笔。但是我们前面也说了,这部小说作者是分了好几部分写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人物衔接不上。简单的说就是出场的人物很快就死了,读者忽然一愣,靠,老子追随了这么长时间的人物就这么轻易地挂了?(《冰与火之歌》的作者笑了)好在后面三部作者把主角交给了不死的朱丽叶,这个强悍的女主角终于套上主角光环,一直到“地堡系列”结束都不死。

分开写的第二个问题是,每个独立的部分都具有完整性,简单地说就是:啰嗦。作者非常不擅长写男女之间的情感,毫无细腻可言,相比起地堡社会的设计、悬念的铺设,情感描写简直就是幼稚园的手笔。第一部的人物是夫妻之间,设计还算合理,唯一不合理的就是妻子主动要求出去洗镜头送死这件事情,事先完全没有跟丈夫商量的余地。第二部开始就天方夜谭了,两个加起来一百岁的老人家,为了寻找保安官候选人(原先那个在第一部挂了),从顶楼走到对底层,过程中旧情复燃。按理说复燃就复燃吧,爱情本来就不关乎年龄,但是能不能不要每翻一页就说拿水壶的时候手碰了一下就脸红了,喝了你的水壶就脸红了,走路的时候不小心靠在一起就脸红了,脸红泥煤啊!俩老人家这么多年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这种描写应该放在两小无猜的豆蔻小儿那里去啊,放这俩老人身上看得我心里直发毛,每次一看到这种描写就赶紧略过。而且这种暗示写个一次两次也就够了,他居然把第二部的全篇都写满了这种暗示……

再往后面不死主角朱丽叶出来了之后,她在黑暗中遇到了一个程序员小哥,两人连面都没有仔细瞧过,就莫名其妙互相爱上了……

小说,就是把看似巧合的事情以合理的方式说出来,如果实在想不到什么合理的手法,就说他爱上她就好了,爱情嘛,最难琢磨了。《羊毛战记》里面可以说所有主要人物以及死亡事件的主要动机,就是爱情。无可否认爱情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但是生搬硬套的所谓爱情,就真的是为了找借口而写借口了。

《羊毛战记》推出后受到很多五星好评,我个人觉得也许跟作者自出版这件事加上连载的形式有关,他的这项举动也算一种创新之举,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中,相当于一个不受重视的小虾米给了出版社大佬们当头一棒。而且作者还推掉了出版社 7 位数的合约以保留电子版的权利。作者在写作前曾做过屋顶工,帆船长等工作,现在光是《羊毛战记》一书的出版就已经收入不菲,这本书还签给了 20th Century Fox 准备拍电影,相信这个屌丝逆袭的故事也对好评率有一定的助力。

客观地说,《羊毛战记》的背景设定,社会架构设定,冲突设定以及剧情的推进都是非常不错的,虽然人物情感描写比较糟糕,而且由于形式的问题导致篇幅有些啰嗦冗长。至于情节设定方面到了朱丽叶反抗开始就没什么突破了,地堡的世界比较小,来来去去都是上中下楼层,如果能够把故事扩展到地堡外面的世界也许会有更多的可能。

关于书名

《羊毛战记》还有一个可以吐槽点,就是书名,其实全书跟羊毛一点关系都没有。英文的书名里面,子标题 Proper Gauge(指选择合适口径的毛衣针), Casting Off(收针), The Unraveling(拆解) 和 The Stranded (间色编织) 都是织毛衣相关的术语,但是全书跟羊毛没有半点关系。╮(╯_╰)╭

2015.12.30/中午
于 T.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