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28 虹影-《饥饿的女儿》

Jun 1, 2022 at 21:36:37

fyyd-028.jpg

最近刚读完中国作家虹影写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同期在读的是MIT经济学教授夫妇写的《贫穷的本质》。朋友介绍这部小说给我的时候,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女性欲望的描写。这种直白的文字在1997年应是特别不寻常的。

可能我身处这个时代(2022年),只觉此类表达已司空见惯。所以我对《饥饿的女儿》中关于主角与历史老师发生的爱与性并不特别关注,也未觉“震撼”。我最喜欢的是这部小说关于重庆贫民区在三年饥荒、文革时期的背景下翔实而生动的细节。

开始时我抱着读虚构小说的心态在看(我通常会跳过《序》、《前言》直奔正文),结果读完第一章我就觉得“为什么作者可以把这些贫民生活的细节写得如此深刻?”于是翻阅了作家虹影的资料,确认这就是虹影的自传体小说。

虹影出生于1962年的重庆贫民区,网络上关于她的介绍一般有一句“曾经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为什么不是“毕业于”?或者获得某某学位?我内心有点打鼓。后来读到这篇文章,大意可以理解为是特殊时代的特殊情况。虹影在《饥饿的女儿》最后一章中对此有所提及:

“1989年2月,我乘火车到了北京,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班读书。3月份,一些小型或不太小型的聚会已在大学校园里举行,学生们在热情地辩论中国应当成为什么样的国家。4月,北京学生开始走出校门,走上街头。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激情澎湃的人群。”

再后来(1991年),虹影与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学者赵毅衡结婚,自此在英国生活。相较她悲惨的童年,浪迹天涯的20岁时代,在英国的日子算是巨大的飞跃了。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她开始尝试小说创作。《饥饿的女儿》首次出版于1997年,虹影的三十五岁之作,自此名声大噪。

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写的是自己的童年,核心人物均为自己的家人。故事围绕主角“六六”(虹影在家中排行第六,是最小的女儿)对自己身世之谜的探索,在丰富的支线展开中,生动地还原了旧时代的贫民窟生活。其中对市井群众之间的生活琐事之着墨,尤其角色刻薄之处,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1962年六六出生,正是全国性饥荒的最后一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革’开始时,我四岁,‘文革’结束,我十四岁,十年有七年时间本应坐在教室里,大部分时间却在义务劳动:造梯田支援农村,在工厂垃圾堆里扒拾废钢铁,甚至夜里摸进工厂,偷好好的零件去交给收购站,换回一张交了废铁多少斤的证明条子。”

我有点沮丧。因为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常不自觉想到:"写作这个时代的文字,在今天是会从网络上消失的。"为什么我竟然要有这样的“不自觉”啊?

我想本作的这段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人打孩子,天经地义,看热闹的人只看不劝。就跟到江边看淹死的人、山上看无头尸体、路上看突发病昏厥的人一样。人们的眼睛一般都睁着,很少伸出援手,倒不是怕死鬼替身。生生死死疯疯傻傻本是常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每人早晚都要遇到。”

是啊,“生生死死疯疯傻傻本是常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其实除了时代背景下的“天灾人祸”,小说的主线“六六通过各种努力探寻自己的身世之谜”已经有一个不错的悬念,在多次追问大姐的过程中一步步逼近真相,张力十足。所以阅读起来非常流畅。对于没有亲历旧时代的我来说,饥荒年代血淋淋的描写也让这部小说变得更加丰满。

22.04.28/夜

关于本书

  • 我的评分: ⭐️⭐️⭐️⭐️(4/5)
  • 标题: 饥饿的女儿
  • 作者: 虹影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年3月(首次出版于1997年)
  • ISBN: B001JAFYRY
  • ASIN: B09964TTJ1
  • 版本: Kindle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