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155 陈海贤 - 《了不起的我》

Jan 30, 2020 at 12:51:58

枫影夜读 #2 —— 陈海贤《了不起的我》

今年(2020年)的春节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非常特别的一个假期,由于"武汉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全国进入警备状态,人均口罩,窝在家里不出门。同时年轻人劝自己的父母长辈戴口罩、取消家族聚餐等等举措亦成为一种新的流行。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不仅劝说长辈一事遇到了一些矛盾与冲突,需要学习和尝试新的沟通技巧,而且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我自身也遇到了不少事情需要我不断打破过去的习惯,学习新的处事方式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与生活。

有些事情在已经掌握方法的人眼里:"这不就是件小事嘛"。但是对于没有门道或者掉进陷阱的人来说,这可能是难以逾越的高墙。如果你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能够理解高墙另一侧的人的心态就成为沟通的关键;如果你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弹跳能力,或者想办法绕过高墙,就成为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关键。

上一期夜读我们跟大家分享了 Jordan Peterson 的《人生十二法则》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人生道理。但是我在文章与播客都有提及,书中并未指出如何提升自我认知的方法,有些例子也比较北美,中国读者可能比较难感同身受。所以本期夜读我们给大家分享另一本关于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作品,就是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的《了不起的我》。

一、控制的两分法,心理免疫的 X 光片

1 月 21 日,还在公司加班的我看到"丁香医生"做的"武汉肺炎"的确诊报道页面,以及许多其他关于此病的报道,深感疫情严重。当时我和朋友说起希望劝说家里的长辈戴口罩,最好是春节哪儿都不要去,但是我当时的态度是"这是不可能的"。那天我的朋友已成功劝说他的父母春节不要出去,在家过,同时告诉我他的秘诀:不停往家人群里发各种疫情的报道。

当时劝说戴口罩和春节在家的流行尚未起来,疫情报道还停留在 100 人以下确诊的时候。没有外部舆论的助力,我觉得我的劝说希望渺茫。但是那会儿我已经在阅读《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了。除了此前提到过的自我分为"情感的大象"和"理智的骑象人"以外,陈海贤老师还提到,要学会"控制的两分法",即:努力控制自己能控制的部分,不要试图去控制自己无法控制的部分。

所以我当时听朋友这么说,虽然不抱太大期望,但也开始往我的家人群里各种转发疫情相关报道,每天发一两次,同时打电话给父母,告知他们疫情还是很严重的。一开始父母的态度在意料之中:我们老家不在疫区,不用紧张,口罩什么的不要紧的。当时公司前台已开始发口罩,我每天离开办公室都要戴上口罩。于是我戴着口罩发了张自拍发到家人群里,身体力行地告诉家人要重视这件事情。

父母长辈怎么看待疫情我无法控制,他们要不要取消春节聚餐我也无法控制。我能控制的部分是多打电话,多往家人群里普及疫情的资讯。最后的结果是,今年春节的除夕、初一、初二三天的家族聚餐全部取消了。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当然这并不是我的功劳,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不过这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却让我对本书理论的印象更深了。

在本书第一章,作者援引了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的"心理免疫的 X 光片"方法,分析了为什么我有时候明明想要改变,却总是往相反的方向做事情。我们可以用这个 X 光片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劝父母取消家族聚餐这件事情。这个方法需要你把自己的心理分为四栏分别填入:

  1. 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这里当然是希望父母家人全都平安,但这是愿望不是行为,直接的行为是"取消家族聚餐"。

  2. 我们正在做哪些跟目标完全相反的行为

    一开始我觉得没必要去劝说,说了也没用,所以这个行为是"没有任何劝说,或者劝说力度很小"。

  3. 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或可以避免的损失

    我觉得劝说没用,但是没用并没有损失,所以更深一层其实是害怕跟家人发生矛盾。怕这个劝说从"你不要过分紧张啦"之类的敷衍演变成更激烈的冲突。所以这里的好处是:避免冲突。

  4. 内心有一个重大的假设,这个假设是什么?

    这里 #3 的好处是避免冲突,那么为什么会冲突呢?因为我心里有一个重大假设,这个假设就是:说了也一定不会听。那么这个假设成立吗?从今年的结果来看,这个假设完全不成立。取消初一、初二的聚餐需要我的父亲和外公去行动,他们的行动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态度:他们非常理解疫情的严重性和取消聚餐的必要性。

根据三段论,大前提都是错的,那么后面不管怎么推理都是错的。所以这个例子里面我的努力仅仅是转发了微信消息,告知疫情的严重性,实际上父母长辈是否真的有了解到疫情的讯息,是否真的觉得有取消聚餐的必要这些完全不是我能控制的。但是最终结果是:家族聚餐真的取消了。

不管我的努力到底有没有作用,至少这个结果在鼓励我的情感大象,告诉我的大象这一小步走出去是有用的。只要能一小步一小步的往前走,跟自己比,总是能变成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

2020 年我立的一个 flag 是想变成一个 Tough Guy。我以前不是,希望未来是,所以这中间就需要"改变"。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使对于掌握充分理论知识的心理学家来说也很难,何况一无所知的普通人。

所以学习《了不起的我》,不能让你立刻就产生改变,但是可以帮助各位读者朋友,掌握多一点点的门道,学会多一些可以付诸实践的技巧,我觉得这已经很棒了。

二、从开始改变到绘制人生的地图

"焦虑感"仿佛已经成为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头号大敌,各种营销号"贩卖焦虑"收割颇丰。如果你仔细观察你身边的同事你会发现,不管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老人,无论是夹心饼干的基层管理还是收入爆表的公司大佬,多数人的脑门上都常常写着"焦虑"二字。虽然多数时候工作还是要继续,生活还是要照过,但是"焦虑来袭"可以说是在繁忙都市的白领中最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了。

我对这种情绪当然也十分熟悉。不过此前在《人生十二法则》的夜读/播客中我曾提到,遇到情绪是最好的分析自我的时刻。所以消极情绪并不可怕,是大脑给我们正常的也是必须的反馈。关键是我们遇到消极情绪时如何去应对。

"改变"是应对消极情绪最常见的做法,只是我们可能对"改变"的了解不多。我们已经知道,当现实世界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时,我们就会有怨恨、愤怒、悲伤等情绪出现。有的时候我们在工作中在学习中要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时,会觉得"我没有选择"。

但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你选择了"我没有选择",这也是一种选择。

本书第一章,作者通过"每个人都有选择",打破"我没有选择"的障碍。其实选择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你说没有,只是因为你已经在众多可能性中选择了当下这种而已。接下来作者用"情感的大象"和"理智的骑象人"作比喻,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已经下决心要改变却很难做到。

比如一个人如果想戒烟,他可能会说我从今天起不抽烟就好了。但是情感的大象是很强壮的,平时它听话的时候骑象人要它往左它就往左,但是当你要戒烟了,情感的大象平时收到抽烟的那些种种好处的反馈突然没了,它发怒了,这时候骑象人的力量是完全拉不动这头大象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旧有经验的原因。

再加上前文所述的"心理免疫原理": 人的心理免疫系统会阻碍一切改变,无论好坏。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骑象人想往戒烟的方向走,可大象却会努力阻止骑象人。"就像一辆车,一脚踩着刹车一脚轰油门,只能原地打转,痛苦地消耗而已。"

所以在第一章中,作者先讲述了难以改变旧有经验的原因,然后提出了"小步子原理",像文首的例子一样,不要管长辈听还是不听,先把疫情文章转了,走出一小步。然后像情感的大象感受到这一小步带来的好处,才有助于让它缓和下来,配合骑象人一起往自己心中想要的方向去慢慢修正。

但是在第一章的最后一节,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打翻本章"改变"主题的观点: 改变真的有效吗?

前面的小节都在说我们为什么难以改变,我们如何能够拉动大象实现改变。但是这个前提是: 改变真的有用,我们需要改变。然而我们的真的遇到什么问题都需要改变吗?不一定,有的时候"改变"反而会成为我们逃避问题的借口。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毕业三年换了五份工作,每次换工作的原因都是觉得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看上去好像"换工作"是在积极"改变",是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改变有两层意义:

  1. 内容上的改变
  2. 应对方式的改变

"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在心理学上这叫"第二序列改变"(保罗·瓦茨拉维克 Paul Watzlawick《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例子中的年轻人想要改变的,是工作这个内容,但是他真正想要改变的却一直没有变的,是通过换工作来应对焦虑的这种方式。盲目寻求变化,没法安顿下来踏踏实实积累经验,这才是他真正的问题。"

其实每次有朋友提到工作上遇到了什么什么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说那可以选择换一个公司,然后就会有人说,那换了一个公司也会有啊。接下来的话题就会变成,哪家公司有这个问题哪家公司没有了。这其实没有意义,真正需要讨论的不是哪家公司有同样的问题,而是遇到问题的这位朋友,能否通过改变自身的应对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能够解决,此时再选择什么公司,那都是自发自愿的选择,而不是为了逃避这个问题而选择。选择哪家公司和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两个平行的问题。

三、局部的真理

本书一共分为五章,每章一个话题,每个话题之间层层递进,从“开启行为的改变”到"推动思维的变化",从"发展关系中的自我"到"走出人生的瓶颈",最后"绘制人生的地图"。前面的章节可以说是为了最后能够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写好而做的必要准备。

同时每一章都有多个小节,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再到最后一小节"部分推翻"自己前面的论述。

可供具体执行的方法是自我发展类书籍一个非常重要的检验标准,缺乏具体方法的书顶多只能称为"心灵鸡汤",喝过就忘了。《人生十二法则》和《了不起的我》就都是可以付诸实践的好书。而且《了不起的我》还指出了一个非常棒的观点: 知识只是局部的真理,包括本书。

我们知道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推翻自己,重建,再推翻自己的过程。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在不同的维度分析我们人类的大脑的运作方式,可能会得出各种看似矛盾的答案。但是我觉得,追求知识的过程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和推翻中不断地向前螺旋滚动。2019 年我遇到也解决了许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局部的真理,也有被我后来推翻的真理。从自我认知到接纳自我,自己的人生地图只有自己可以画,自己的人生故事只有自己可以写。

四、一半新知,一半旧识

《了不起的我》一共 360 多页,阅读的过程中一半是学习新知识,一半是印证旧想法。但是在学习了这两本书之后,"这不就是xxx嘛"的自大想法不会再有了,毕竟"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还是挺难的,要学习。

自我发展需要空间,能够退后一步,给自己空间很不容易。所以不要指望看完本书就能成仙,要不然岂不是所有的和尚读完佛经就成得道高僧了。学习是一小步,改变是一小步,用一句烂俗的话讲:每天一小步,天天都有新高度。

全书的前半部分解答了我最近的一些疑惑,也提供了我可以付诸实践的方法,所以读起来感同身受,非常受用。但是到了后半部分,关于转折期与人生各个阶段的阐述,我阅读起来则比较有距离感。每个人阅读时的背景与经历不同,想必读起来自有不同的领悟。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自我发展的心理学读物,行文平易近人,用词简单易懂,少专业术语,多实例举证,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而书中所提出之理论,亦多辅以文献佐证,令人信服。书本末尾更带有全部引用的文献作者和书名,读者可自行查阅。

我觉得这本书更像一本工具书,适合摆在书架上,遇到问题时回头来查阅一番,寻找焦虑出口的路标,让本就焦头烂额的生活稍微平顺一点。毕竟 "shit happens, but life goes on."

2020/01/30 凌晨

于自居

五、关于本书

  • 我的评分: ⭐️⭐️⭐️⭐️(4/5)
  • 标题: 了不起的我
  • 副标题: 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 作者: 陈海贤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出版年: 2019-10-23
  • ISBN: 9787516824344
  • 版本: 纸质书

六、参考资料

想阅读"枫影夜读"栏目旧文("每周读书")的读者朋友可点此直达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