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136 Dan Brown — 《天使与魔鬼》

Feb 23, 2017 at 13:59:42

每周读书 #136 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丹·布朗《天使与魔鬼》

在碎石铺就的道路上兜兜转转,左一个巴洛克时期的四河喷泉,右一座古罗马时期的万神殿。这里是意大利首都罗马,一座间距现代与古典的城市,这里既有古罗马时期气势恢宏的建筑,又有欧洲巅峰时期留下的诸多艺术品。贝尔尼尼、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在这里留下了多少让后世敬仰的手笔。且不说文艺复兴之璀璨,也不提古罗马废墟之壮美,这里还有一个在人类文明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城堡。一个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小,却是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的国度,天主教教皇的住所——梵蒂冈。

梵蒂冈与罗马之间的恩怨纠葛贯穿整个基督教历史,时至今日,梵蒂冈城国依然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地方。梵蒂冈对公众开放的地方只有博物馆、西斯廷礼拜堂以及圣彼得大教堂与广场。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博物馆里随便捡一块地砖,放在许多博物馆里都是镇馆之宝。而西斯廷礼拜堂更有米开朗基罗在壁画艺术上的最高代表作:天顶的《创世纪》和祭坛后墙上的《最终审判》(详见每周读书 #116 天才辈出的时代——《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在游客如云的罗马与梵蒂冈,有太多值得叙述的故事,太多唾手可得的古迹,以及太多外人无从知晓的秘密。

假使在这个天地尽是圣物,俯拾皆是故事的地方,释放一个精心设计的阴谋,动则让整个基督教世界为之震荡,将是多么惊心动魄!本周登场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便选择了罗马与梵蒂冈城作为故事的主战场。此书想来读者们都有耳闻,作者丹·布朗(Dan Brown)便是写出《达芬奇密码》而火遍全球的那位。

小说发表于 2000 年,2003 年作家发表了《达芬奇密码》。后者让作家名声大噪,此后以符号学教授兰登为主角的续作纷纷发表,几部作品套路相近,都是通过解析历史上有名的大师作品,再串起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构成一个大阴谋,主要特色都在密码的设计上。这里我们且按下不表,今天我们只谈《天使与魔鬼》。

科学与宗教是解答人类终极问题的两种不同形式。然而历史上几乎所有宗教都经历过宗教迫害,早期科学家由于提出与教会不同的观点而遭到迫害的例子屡见不鲜。时至今日,宇宙是有大爆炸起源的,还是由上帝“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开始的,依然是人类的未解之谜。在接受科技进步的现代社会里,似乎总有一种科学与宗教对立的印象,仿佛宗教即落后,科学即进步。

《天使与魔鬼》一作以科学、宗教的对立作为主要矛盾,贯穿整个小说。这本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话题,如果探索得足够深入,解答得足够巧妙,是可以让这部作品的深度加分不少。然而这个相对艰深的话题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没有足够背景知识的读者较难代入到小说当中。我猜这是小说不如《达芬奇密码》流行的主要原因。首先要对这个主题有充分的了解,读者至少要简单了解基督教的教义,了解基督教的历史故事与现代基督教会的结构和运作机制,除此之外,最好额外了解书中涉及的建筑、雕塑与绘画的背景知识。尽管作者在书中也做了不少背景知识的补充,但是如果没有了解过贝尔尼尼最具争议的一件雕塑品《Ecstasy of Saint Teresa》背后的故事,则在小说发展到这件道具上场的时候,其感染力要逊色不少。同理,万神殿(Pantheon)的名气比它看似简单朴实的外观要大得多,如果不了解过这个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支撑穹顶的建造工艺之难度,光是身处其中也很难感受到它的魅力。所以作家在罗马与梵蒂冈城中精心设计的生死角逐,在了解背景的读者眼中甚是过瘾,但在一无所知的读者看来,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场景,其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小说的结构是经典的三幕剧形式,符号学家兰登偶然地被欧核中心(CERN)的人带到瑞士实验中心,要他协助追查一宗凶杀案,由此引出一个尚未公开的威力极大的实验品。由这个实验品的消失让主角卷入一场不可思议的阴谋之中,从而进入第二幕。

第一幕里作家写得非常好,情节紧凑,层层递进,推动自然。几个主要人物随着故事的展开逐一登场,三两笔就把人物的主要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在人物的对话中,简要地点到了科学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以及科学家希望探索科学最终回归信仰的愿望。这期间由于出了人命,“凶手是谁”的悬念动力十足,所以推进到第二幕流畅自然。

对我来说,唯一的问题可能在于“光照派”这个反派的选定。这个组织在西方世界里也许颇有名气,但我阅读本书的时候对此一无所知。而又由于“光照派”的设定是要“毁灭梵蒂冈”,做得出这种事情的,一般来说需要积累足够的仇恨,或者有什么特别的驱动力。而在第一幕中作者并未提及这个强劲的驱动力,所以使得这里的合理性不足。相比之下,《达芬奇密码》的峋山隐修会虽然我也未曾听说,但是比起几个世纪念念不忘要毁掉天主教这件事情,长年保守一个秘密显然要更容易接受得多。

第二幕开始,男女主角被带到梵蒂冈,如前文所述,这个城国开放的地方并不多,而且守卫森严。所以进入梵蒂冈最秘密的地方的冒险,就成为一个非常精彩的看点。作者作为一个基督徒,对教诲颇为熟悉,再加上通晓内情的朋友相助,这段冒险写得真实而奇幻,是值得称赞的部分。

这一段也是小说的主体,需要铺陈足够的内容,也需要在最后把故事扭转导向最后的大决战。作家在这里采用了一个比较传统的手法:利用土、气、水、火四个元素分别展开一个小情节。四段情节足以让故事丰满起来,但是如果安排好四个情节,让各自之间跌宕起伏,最后还要想个办法把故事推向大决战,是个挺严峻的挑战。

这部分作家并没有处理得很好。第二幕的开端是教皇已死,教廷需要重选教皇而四个候选主教不见了。这里的四个主教的死就对应着上述四个元素,然而在我看来却乏善可陈。虽然主角很努力要赶在凶手之前破译科学祭坛(凶案地点)的密码,但是除了第一个科学祭坛的处理之外,其他的都平平无奇。最后作家通过让杀手把女主角抓走,而兰登又早对女主角动情这个设定,让两人合力把凶手除掉,进入最后大决战。

首先,操控角色的情感来解释重大故事转折这种写法,一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作家觉得没什么更加巧妙的解释时才用的。所以这段处理在我看来,属于下乘。另外四个科学祭坛之间没能写出匠心独运的特色,也是比较可惜,看到第三第四个的时候就难免有点感觉重复,有种“为什么大结局还不来”,“啊还要再等两个”的感觉。最后两个业余的文弱之士把一个职业杀手给干掉了也是匪夷所思。

最后第三幕交给已故的教皇身边的内侍主导。这一部分又是耶稣显圣又是大爆炸又是跳伞的,场面十分火爆,简直让人有一种好莱坞大片既视感。好莱坞大片的大场面固然精彩,却常常以极不合理的形式出现。尽管作者为了让诸多故事的变更更具合理性,早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就埋下了许多伏笔,比如兰登对女主角动心的小细节,比如教皇内侍年轻的时候曾服过兵役(所以可能会开飞机,会跳伞?)之类。

但是,即便如此,你让一个带着降落伞的人在大爆炸空气乱流的情况下还能自由操控落到哪里也就算了,居然一个文科教授(虽然作者老说他游永很厉害)在没有降落伞又不会轻功(郭靖通过人肉降落伞攻打花剌子模时带的人可都是轻功高手)的情况下安然无恙地摔在宽度仅需几分钟步行的台伯河里我真是难以接受。

总而言之故事以一种匪夷所思的发展走完了最后的大决战。尽管不合理之处颇多,也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理解的背景知识,但是在圣彼得大教堂地底深处仅有教皇和极少数几个红衣主教才能获准进入的圣彼得之墓午夜狂奔,在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圣彼得广场布置无数群众仰望从火光中安然脱身的神迹,在罗马城内最著名的几座建筑之间来回角逐,这些事情本来就是超乎想象的。

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给予读者一种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情感的,可以是想象的。站在圣天使堡的顶端吹着寒冷的夜风,圣彼得大教堂在远方亮起了昏黄的灯光。这座教堂曾由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先后主持设计,这些历史故事只存在于人的脑海里,然而当你看见这些经历过岁月涤荡而留下的东西时,就仿佛穿越了时空,曾经的故事汇成难以言说的感动。小说通过想象架设了一道桥梁,如果无法亲自站在这些艺术品面前,那就通过想象与这些曾见证过无数天才的地方,神游一会。

17.02.23/凌晨
于自居


“每周读书”从本周起恢复周更。为了减轻写作压力,以后每周的内容不一定是介绍一本新书,也许会是与读书相关的话题。回想过去一段日子,没有持续更新既是“懒”在作祟,亦是焦虑在考验。

直到我站在西斯廷礼拜堂仰头看着天顶的《创世纪》,看着祭台后的《最终审判》,彼时除了沉浸于米开朗基罗的摄人心魄的作品之外,也想到了对读书的感激。倘若不是读了艺术史,想必我站在《Ecstasy of Saint Teresa》面前也看不见其背后的故事。在那个烛火昏暗的小教堂里,这座雕像只会被我当做一个普通的装饰品匆匆路过。

过去“每周读书”既驱使我个人持续阅读,更使我回顾总结所读作品且分享给各位读者。回顾断更的日子,焦虑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而读书却让我知道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带来惊喜。

希望各位读者也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参考资料

本期书名:天使与魔鬼
作者:丹·布朗(Dan Brown)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2月1日)
ASIN: B01D1HJ8T2
版本: Kindle电子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