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119 从浪漫主义到印象派——《剑桥艺术史:19 世纪艺术》

Apr 23, 2016 at 13:56:44

119从浪漫主义到印象派

在画展上盯着一幅空白的“画”一动不动看上半天,眉头紧皱,双目炯炯,仿佛陷入深思的样子。身边的观众或跟着看画思虑,或瞥一眼不知所云悄然离去。不知道艺术家见到观众们盯着白纸故作深沉的样子会不会觉得好笑。

“这就是所谓的世人吧。”

我在许多不同的画展上都看到过类似的“白纸”展品,有突出纸张纹理与颜色的所谓 Haptic 的,也有在铜版纸上压制大量骷髅的所谓现代的地狱的,还有不知所云简直像工作人员拿错了一块空白画板挂上去的。而这些展品无一例外只有在“现代艺术”的展览中才能看到,在这些“画作”当中你找不到古典艺术的明暗、透视与解剖,原本在古典作品中只是以暧昧形式表达的想法,在“现代艺术”中被无限放大,以至于让观众产生距离感,以至于让大家误以为只要看不懂的,就可以叫艺术,只要是艺术的,多多少少都看不懂。

这几周我们一直在介绍欧洲的艺术史,一直到上周介绍的 18 世纪艺术,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这些造型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也好,风景实物也好,都是清晰可辨的,那么艺术史上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成今天我们所熟悉又陌生的“现代艺术”呢?

答案是:“印象派(Impressionism)”。

如果说文艺复兴确立的以科学为基础的规范是近代艺术的开端,那么 19 世纪的“印象派”就是所谓“现代艺术”的起点,“印象派”一直影响到 20 世纪的立体主义,艺术家的传统束缚在这个时代开始获得全面解放,而这一切,得从“印象派”说起。

“印象派”并不是历史的跃迁,而是对传统的延续与发展。19 世纪的传统是以新古典主义为主的学院派,世界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是在 17 世纪由太阳王路易十四创建的,野心勃勃的太阳王连艺术都要收归自己控制。到 19 世纪,整个欧洲的所谓“正统艺术”就是由学院派决定的,学院派艺术基本上继承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规范,虽然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之间有些区别,但还没到艺术家把一个夜壶拿出来展览的地步。学院派有学院派的规矩,遵循人体比例,强调科学的透视,强调和谐与平衡,这些传统在今天看来仍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文艺复兴确立的科学的素描方法也是今天学习绘画的学生们入门必修的课程。但是对于内心激情澎澎湃湃的艺术家们来说,统一按照学院标准进行绘画反而是一种对思想情感表达的束缚。

没有突破就没有进步,历史的进步从来都是由一小部分勇于突破的人冲出现有的认知而推进的。但是必须认清的一点是,这种突破不是基于无知的叛逆,往往反抗学院派最激烈的艺术家,都是受过非常艰苦的学院派训练的,扎实的基础是突破的前提。19 世纪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最早是跟雅克-路易·大卫学画的,而大卫是 18 世纪末最著名的古典主义画家。后来德拉克洛瓦厌倦了古典主义呆板的人物表现,于是开始通过更加宏丽的色彩,粗旷的笔触,表达更为张扬的人物情感。典型的新古典主义绘画我们可以看一下雅克-路易·大卫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和《马拉之死》。

雅克-路易·大卫——新古典主义

构图精致,形象鲜明,明暗清晰,整体和谐,给人宁静优雅之感。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则情感张扬,色彩艳丽,当时学院派规定历史题材画的主题必须是远离当前时代的,但是德拉克洛瓦作的历史画却取材于当下,比如下面这幅《领导民众的自由女神》

德拉克洛瓦-领导民众的自由女神

这幅画可以说是德拉克洛瓦名气最大最广为人知的画,此画作于 1830 年,画中所述正是当年法国 7 月革命事件,场面宏大,用色对比强烈,以金字塔三角形构图,情感的顶点在自由女神高举旗帜的姿态上达到高潮。与新古典主义相比,浪漫主义更倾向于释放艺术家的个人思想与情感。

传统视觉造型艺术除了绘画还有雕塑与建筑,《剑桥艺术史:19 世纪艺术》一书没有对建筑做太多描述,但是与 19 世纪的雕塑,却专门特写了著名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罗丹是个现实主义雕塑家,他有一具举世闻名的雕塑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沉思者。

罗丹-沉思者

罗丹在职业生涯早期不被人承认,1877 年他在巴黎沙龙上展出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饱受争议,有人诬陷罗丹是以真人模具制造的这件雕塑,但这些非议却让罗丹名声大噪,1880 年巴黎政府在让罗丹给新博物馆(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铸造一座青铜大门,尽管这座大门从来没能真正放到新博物馆上,但是罗丹依然为这件作品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他的雕塑技艺也在这件作品上达到顶峰。这座大门取材于但丁的《神曲》,名为《地狱之门》(The Gate of Hell),《沉思者》是门上的一个形象,表现的是诗人但丁在地狱之门前沉思苦吟的样子,后来罗丹和他的学生们又制作了较大的独立雕像,现在这个雕塑形象出于艺术或者商业目的,在世界各地被大量复制,也常常出现在荧幕上,成为人们最熟悉的艺术形象之一。

19 世纪是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浪漫主义(Romanticism)和现实主义(Realism)交叉碰撞的时代,也是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也称印象派)诞生的时代。印象派这个名字来源于莫奈的绘画作品——《日出·印象》

莫奈-日出·印象

印象派的作品在视觉效果上与传统作品相差甚远,但事实上却是出于对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变革。传统的绘画艺术,大部分画家都在画室里完成作品,印象派认为在画室中无法真正再现自然,虽然传统绘画也能制造出微妙的色彩变化,但大部分还是偏向于采用固有色来描写物体形象,固有色即物体在白色光源下呈现的色彩。但是大自然的光源却有很多种,于是印象派画家受到巴比松画派的启迪,大胆地走出画室,在户外完成对自然的创作。所以印象派虽然在视觉效果上和传统艺术大相径庭,但是从根本的创作理念上是一样的,都是想模仿自然,只不过印象派是从更加真实的光和色入手。

当时传统的绘画艺术还面临来自摄影术的挑战,以往极力模仿自然的技巧在摄影术的发展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印象派乃至以后的现代艺术,其实都在试图寻找新的艺术表达。这些探索未知的先锋在当时被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学院派贬低的,但是不管怎样开路者总是能够取代传统守旧者而引领新的潮流。不管经历多少年,历史总是存在这样的两派,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在工作中,在任意领域都能看到这样的事情。当然先锋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是成功的先锋总是令人无比激动。印象派在 19 世纪后半期在艺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艺术家也在历史上享有盛名,除了莫奈,还有后印象派的保罗·塞尚,保罗·高更和文森特·凡高。

塞尚-高更-凡高

19 世纪的世界,已是经历过两次工业革命的世界,此后 200 年里,世界历史讯息万变,艺术在现代的意义这个问题被摆到艺术家面前。如果说印象派是 19 世纪艺术家试图创新的起点,那么 20 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则是对“什么是艺术”这个本源命题的探索,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在这个开明宽容的时代得以百花齐放,也在这个高速变革的时代变得容易凋零。

16.04.22/中午
于 T.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