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88 奥托·魏宁格 — 《性与性格》

Aug 20, 2015 at 14:20:44

2022-08-20 原《每周读书》系列更名为《枫影夜读》

魏宁格坐在书桌前,昏黄的灯光映在他年轻的脸上,指尖握住的钢笔凝在空中,他此时格外平静。

也就格外纷扰。

唯有心怀平静才能感受纷扰。

今夜无雨,旅馆外的夜空深沉地望着大地,沉默得可怕。魏宁格想起多年前的雷雨夜,就在这家旅馆,一个伟大的人物在病榻上奄奄一息。忽然一声雷响,伟人朝空中怒挥右拳,仿佛扼住命运的交响曲,然后身体跌落尘世,灵魂从此升上维也纳深沉的夜空。

贝多芬。

魏宁格吸一口气,终于下笔,写下两封书信,一封给他的父亲,一封给他的弟弟 Richard。他把信装好,站起来,仔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装,心中一阵苦笑:“租下这个房间的时候还跟老板娘保证过绝不会闯祸的,对不起了,老板娘。”

抬眼望见镜中人的脸,5 年了,似乎没多大改变。5 年前,魏宁格来到维也纳大学,修习哲学与心理学。他热衷于思考致难的哲学问题,两年前他拿着论文《Eros and the Psyche》去找弗洛伊德的时候还满怀期待,却被泼回一头冷水。后来这篇论文被改写为《性与性格》,凭此成功拿到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数月前,基于这篇论文的书经过重重阻隔终于面世,但是这本书既没得到强烈的批判,也没有获得预期的轰动。

心静如水。即使这本书没有成功也好,即使被指抄袭被所有人误解也罢,是时候了。

魏宁格整理好自己的衣装,摸了摸手中的枪杆。

第二天被发现的时候,他躺在旅馆的地板上,衣着整齐,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心脏。

魏宁格的故事跟海子有点相像,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人,海子 15 岁进入北大,魏宁格 21 岁写出惊世骇俗的《性与性格》;都是生前不为人所理解的人,海子生前难以出版诗歌,魏宁格多次求出版社出书无果;都是死后声名鹊起的人,海子卧轨而成名,魏宁格自杀而本书轰动一时。这两位都是时代的悲剧。

《性与性格》这本书出现的时代,在中国,正是清朝末年,刚签订《辛丑条约》不久的动荡时代;在欧洲,正是资本主义崛起,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时代;在全球,正是暴风雨前的平静,一战即将爆发的时代;在维也纳,这是被称为“世纪末维也纳”的文化繁荣的时代,是诞生了佛洛伊德,诞生了维也纳分离派的时代。

以前我不理解“同性恋”存在的原因,毕竟无法繁殖后代,对物种的延续是致命的,直到读了这本书,作者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男性也没有绝对的女性。以这两者为极端,人类的每个个体都是这条线上的某一个点,是 M 因素与 W 因素的混合体。

Male And Female

以作者的这种角度来看,“同性恋”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同性恋”,这种“雌雄同体论”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很大。魏宁格拿着本书的初稿去找弗洛伊德的时候,弗洛伊德只是否决了他的观点,却并没有说出他自己也在研究雌雄同体论(bisexuality)的事实,这点上弗洛伊德不太厚道。

全书读下来,第一部分最好读也最精彩,这一部分也是作者得以获得博士学位的部分。作者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层层剖析了男性与女性的区别,最重要的就是上面所述的,一个现实社会认为的男性也会有女性的元素,女性也会有男性的元素。现实社会仅凭生殖系统就对男女强加各种奇怪的社会偏见实在太过粗暴,比如男人一定要凶猛强悍,女人一定要温柔细心,以魏宁格的性别区分法来看,这种粗糙的见解真是太可笑了。更极端一点,对于“性倒错”(有男性生殖系统但认为自己应该是女性的人,或者反之)的群体来说,如果大众都接受这种魏宁格式的性别区分,而不是仅凭生殖系统就妄下断论的话,他们甚至可以不用做出如变性手术这种痛苦的选择。

我们可以说魏宁格的“雌雄同体论”未必正确,但是从他提出的观点出发去解释“同性恋”,去解释“性倒错”,则远比前段时间美国最高法院通过“同性恋”的理由要容易接受的多——一个 M 因素较多的人与一个 W 因素较多的人结婚了,多么正常。

但是这本书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魏宁格自己说了男女的区分应该抛弃过去那种粗糙的方法,但是第二部分开始却频频向女人发难。即使我们以“绝对的女性”这种概念来理解他第二部分中所说的“女人”,也会发现很多不对劲的地方,比如”母亲“这个概念,事实上只有日常认为的“女人”才有生育能力,我们很难说魏宁格不是以现实的标准在指称书中的男人女人。

而且第二部分开始大量涉及哲学、逻辑,有许多深奥的概念,作者似乎直接把读者当做哲学系的学生,不做任何解释直接就用上了,读起来非常吃力。而涉及术语的翻译就更加难懂了,事实上第二部分我根本没有耐心全部读完,后半部分都是直接浏览带过。

我觉得《性与性格》这本书在 19 世纪末的出现有它应当轰动的价值,即使没有魏宁格的自杀也是,尤其是第一部分的论述非常精彩,值得一读。但是第二部分就明显感觉到时代带来的局限性,以及学术理论带来的艰涩,所以单就阅读体验来说,读第一部分就差不多了。

在整理魏宁格的资料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的背景故事比它自身还要有趣。一百多年过去了,还有人深受魏宁格的影响,甚至在在法国北部一个小岛上有一位大叔还做了个网站:http://www.theabsolute.net/ottow/,上面有完整的英文版《Sex and Character》。如今魏宁格葬在维也纳新教徒公墓,墓碑上是父亲为他写的墓志铭:

此石碑下躺着一个在世上不曾寻获内心平静的男孩,
当其将己心灵的启示传授之后,在世上已找不到适合的地方。
他不停向有着最伟大思想的死亡国度探寻,
最后在一间屋子停了下来,
结束了凡间肉体的延续

Otto Weininger

15.08.16/下午
于自宅

参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