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170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 《被讨厌的勇气》

Aug 9, 2021 at 12:11:01

枫影夜读 #17 -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现代生活中心理学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就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不管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观察中都能体会到。应该说现代人对健全积极的心理状态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近些年来我在《Steve说》播客学到的尤其多,曾经学着主播史秀雄提过的“写下自己的个人成长史”(参考知乎的回答),以文字的方式回顾和思考了我的过去。这种分析方法是有趣的,今天的我之所以如此这般地活着,是因为过去尤其儿时的我在遇到一些重要事件中给我带来的影响。

我在阅读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关于人生意义的章节,Jordan Peterson的《人生十二法则》(12 Rules for Life)中关于人生是行走在太极阴阳曲线的比喻,Kieran Setiya的《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中关注“存在主义价值”而非“缓和性价值”的观点,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中关于心理免疫的X光与情感大象、理智骑象人等方法时,总有一种这些方法万变不离其宗的感觉。虽然各有差异,各有所长,问题各不相同,解决方式甚至也有些相左,但我从中体会的,对于如何展开自我分析,对于心灵与身体分离的思考都比较符合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浅薄印象。虽然我并未读过弗洛伊德本人的著述。

这种分析方式对于了解自我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对于思考未来这个课题来说却是危险的。尤其是当你的人生陷入瓶颈不知道该去向何方的时候。仿佛在一片广袤又幽暗的平原上奔跑,看不清方向,不知道该往哪去,又不得不走入黑暗的柔波。相信诸位读者都曾有过类似的体验。这时如果还去分析儿时的回忆,试图从中找到未来的出路,就很容易陷入“决定论”,得出像“宿命”一样无奈的结果,反而变成走出平原的障碍。

无边无际的平原就像放在宙斯神庙里的戈耳狄俄斯之结(Gordian Knot)一样。这个绳结没有绳头,神谕说“解绳结者得天下”。几百年来尝试者无数,却始终无人能解,直到有一天亚历山大大帝率兵至此。他没有动手解绳结,而是拔出宝剑一挥而断。他说:

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是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当人生陷入绳结问题时,我们需要另一个看待世界的维度,而跟弗洛伊德、荣格同时代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就提出了一种跟弗洛伊德截然相反的学说。一开始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都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核心成员,后来因为跟弗洛伊德的理念不同而决裂,自创“个体心理学”。

近来我读了日本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以“青年”和“哲人”的辩论对话为形式,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因其反常识的理论使我读来大受冲击,也因此让我收获了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认真来说,《被讨厌的勇气》是经过岸见一郎吸收,由古贺史健的执笔书写的阿德勒学说。我没有读过阿德勒本人写的书,并不知道二者差异有多大,但本书已足够深刻,值得一读。

前文我提到一个人如果走入无边的黑暗平原时,再试图从自己的过去寻找出路是危险的,因为容易陷入“决定论”,觉得自己有今天是过去所决定的,这种思路考虑的是造成今天这种“结果”的“原因”,书中称为“原因论”。而阿德勒心理学要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称“目的论”。

书中有个脸红症的例子很有意思。一个女孩来找心理咨询师,说她很怕见人,只要一到人前就会脸红,希望治好她的脸红症。心理咨询师问她如果治好了她想要做什么呢?她回答如果脸红症治好了就可以去跟喜欢的男孩子表白了。

按照“原因论”的思路我们应该去寻找女孩脸红症的成因,分析她的过去,儿时的遭遇等等。但是阿德勒心理学从“目的”出发,她会脸红的目的,正是因为她不想去跟这个男孩子表白,所以她自己“制造了脸红恐惧症”。她害怕表白了之后被男孩子拒绝,所以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

类似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阿德勒心理学这个 180° 相反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维度重新审视自己,然后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绳结竟然被宝剑轻易地斩断了。

阿德勒心理学有一套完备的理论,“脸红症”的例子只是其中之一,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分析过程是非常残忍的。能达成类似效果的分析方式在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一书中也有提及,名为“心理免疫的X光片”,我之前的文章也介绍过。相比之下陈海贤提到的方法要柔和得多。不过有时候,人也许得下猛药才能有效治疗也不一定。

《讨厌的勇气》以青年与哲人之间的相互辩论组成,全书都是对话,两位作者也在后记中提到这是有意想模仿《柏拉图对话录》的形式。我读下来感觉”青年“所述之苦恼、焦虑,是比较符合现代人日常所见的,而“哲人”轻描淡写又逻辑缜密的回答总让人拍案叫绝。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有“哲人你的理论在走钢丝啊”的感觉,常常觉得他的想法很危险,轻易就不攻自破呀!而往往当我这么想的时候,“青年”就会把我心中的疑惑热血澎湃地表达出来,再被哲人睿智的回答化于无形之中。

比如关于“人生课题分离”一说,“我”有我的课题,别人有别人的课题,不应该互相干涉。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夫/妻、儿女亦如是。这样看似乎很不近人情,非常以自我为中心,但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比喻。以自我为中心是觉得“我”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都应该满足“我”的期待,一旦有些人,有些事情不符合“我”的期待了就要觉得世界是不公的。但其实“我”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就好像中国、法国、澳大利亚的世界地图是非常不同的,大家各自把自己的国家放在了世界的中心,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甚至跟北半球的地图是反过来的。人生课题的分离绝对不是要以自我为中心,只是要认识到每个人的世界地图各不相同,并且事实上你也无法替别人解决他的人生课题,你唯一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而唯一能改变你自己的也只有你。

中国、法国、澳大利亚的世界地图

除了世界地图之外本书还有很多睿智的说法,也因此虽然本书篇幅不长,我却读得很慢。我一般的阅读习惯是读书,划线,少量笔记,读完一遍之后,再回过来根据划线和笔记做一次完整笔记。但这一次我边读边写,读到有启发的地方就把我自己遇到的事情写进去分析一下。虽然费时,但体会更深。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被讨厌的勇气》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存在完全按照书中的阿德勒学说处世之人,我想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是改变世界的乔布斯,也不会是写出《简·爱》的夏洛蒂吧。毕竟这个世界丰富多样,阿德勒的学说不过其中之一而已。

无论如何,这本书是我今年读到的又一本五星好评的书。诚如书中所云,“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讨厌的勇气》虽然篇幅不长,但理论完备。从接纳自我到他者贡献再到共同体归属感,每个部分读来都有“在悬崖边上行走”的感觉。

写作本文时我开始觉得困难,本书所包罗之内容不可能以三言两语说清。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简单地把我自己的感受书写下来就好了。如果有哪位朋友对本书感兴趣,读来对他有帮助那就太令人开心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分享本书是我的课题,喜不喜欢这本书是其他人的课题。马带到了水边,喝不喝水是它的事情,也许它并不口渴呢?

2021/08/08 下午
于自居

关于从哪里开始阅读

不知道诸位平时会怎么开始读一本书,我自己一般会选择跳过所有的《序》、《推荐》,直接从作者本人的文字开始阅读。这本书我所读的是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年出版的,渠海霞翻译的版本。因为这个版本前部加入了许多“赞誉”、各种非作者二人写的序,这些内容带有比较强的吸引读者购买的目的性,用处不大。所以如果读者朋友也买的这个版本,我会建议跳过前面这些,读完作者写的文字之后,若有兴趣再回来读这些其他人写的东西。

关于本书

  • 我的评分: ⭐️⭐️⭐️⭐️⭐️(5/5)
  • 标题: 被讨厌的勇气
  • 原作名: 嫌われる勇気
  • 译者: 渠海霞
  • 作者: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 2017年5月1日
  • ASIN: B07N67L1RT
  • 版本: Kindle版

相关链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