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 OKR 实践 05

Dec 14, 2021 at 18:54:41

我的个人 OKR 实践 05

你好,我是 Justin。

2021 年就快结束了,以前我不怎么关注年份交替,四季变换。但今年因为个人 OKR 实践,日期仿佛也变得重要了起来。

这是我的个人 OKR 实践第五篇,我将在本文讲述我的回顾/修正方法,和具体执行时所采用的工具

至此,本系列也将告一段落,希望明年再看时我又能有新的进展。

一、回顾与修正

第二篇中我提到 OKR 需要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这就好比在大海中航行,先有一个目的地,然后设计航线,再升帆起航,在途中对抗风雨,披荆斩棘最终抵达。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时时测量是否偏航,需要决策是否修正方向,甚至是否需要变更目的地。所以上述三段论还需要测量与修正以实现自我完善。

我一直有做月度回顾的习惯,所以今年尝试 OKR 时我延续了这个做法:在每月底回顾这个月都做了什么,设想下个月需要做什么。

具体来说,我使用 Google Calendar 设置每月 30 号的重复提醒事件,二月份则单独设置为 28 号每年提醒。如果读者朋友想要实现更完美的“每个月最后一天提醒”可以参考这里

那么如何进行回顾呢

以前我会把这个月发生的重要事件罗列出来,看看都发生了什么,大概长这样:

  • 2021/12/01: 发布了xxxx文章
  • 2021/12/03: 发布了xxxx播客
  • 2021/12/06: 到xxx旅行

诸如此类。另外我还有 OKR 计划的 Todo List,Habit Tracker 记录的数据等等。把这些汇总到一起可以看出本月的进展。

但只记录不分析的话“莫得灵魂”,所以后来我参考 Lavendaire 的做法,每个月 Review 时问自己下述问题:

  • Describe November in one word
  • Rate from 1-10: "This month, I took steps to get closer to my goals and dream life."
  • Highlights from the past month
  • One thing I learned
  • One thing I'm proud of
  • How can I improve for next month?

Lavendaire 每次更新影片还会带一个 bonus question。比如十二月在美国因为临近圣诞节,大家会跟家人朋友们相聚,所以十二月的 bonus question 就是:

  • What type of relationships and energy from people do I want to invite into my life?

我觉得这个结构算是不错的启发,涉及整体评价,做得好的部分,需要改进的部分,甚至还有对未来的想象。

概括一下,我采用的回顾方法是:

  1. 罗列本月发生的事情
  2. 回顾月度计划的实现情况,给出各项数据是否达标及原因分析
  3. 根据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回答

在第二步进行分析时可以对目标进行修正。比如我的 Habit Tracker 有一项是“减少咖啡因摄入”,月度目标设置为“一天只能喝少于等于一杯的咖啡,总计 24 天”。当我发现这个目标已经连着好几个月无法达成的时候,我可以降低目标,改为总计 15 天。如果完成情况不错,则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目标,循序渐进。这种调整比较适用于 Objective 被我认可,但 Key Results 的设定高于/低于评估的情况。

设定目标时我采用 SMART 原则,即:Specific(明确)、Measurable(可衡量)、Achievable(可达成)、Relevant(相关)和Time-bound(有时限)。简单易懂,读者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

另一种情况是在回顾阶段我发现这个 Objective 定得不合理,“这都是什么玩意儿”。这种情况下我会删除或修改这个 Objective。

关于 OKR 这个东西,大家从公司、组织的层面接触到的可能跟以前的 KPI 大差不差。事实上合理的 OKR 不应该跟 Performance Review 挂钩。因为 OKR 设计的原则是要“挑战自己不一定做得到的事情,不太舒服,且有野心”。如果跟 Performance Review 挂钩,大家就不愿意设定做不到的目标了。另外公司的 OKR 或多或少都是由老板给员工指派的,再理想化的宏大愿景,拆分到一线员工身上也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员工的意志,所以会带有一点强制的意味,让人产生“OKR 就是要强迫我做一些事情”的感觉。

但是个人 OKR 不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计划不是我发自内心认同的,我肯定坚持不下来。最好的计划是让我根本想不到“坚持”两个字,因为它怎么也带点苦闷的感觉,最理想的计划应该是“享受其中”,哪怕遭受一定程度的痛苦和磨难。

所以我自己实践下来,KR 设定必须是:

  1. 运用 SMART 原则或类似工具制定的清晰计划
  2. 我内心认可的,不受外力强迫的,自愿去做的事情

在回顾阶段,如果我发现 KR 或 Objective 并不是我真正认可的,那么它可能只是一个“想要”的东西的表象

比如大多数人都“想要”变得富有,但是富有本身不是目标。富有给我带来的美好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所以这样的 OKR 就可以在回顾阶段发现并修改。

那为什么是在“回顾”阶段才能修改呢?我一开始不制定这样的目标不就好了吗?

原因就在于,不经过实践就没法知道。只有实践才能证伪或证明,所以必须尝试过,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

至于实践之后如何分析,我觉得可以参考 Tim Urban 的这篇文章的做法:

欲望八爪鱼

作者把人的欲望比作一只八爪鱼,每只触手代表一种欲望。这只八爪鱼不仅触手多,而且触手之间会互相打架,甚至触手内部有时候都达不成一致。所以分析自己的 OKR 是否合理的时候,可以利用文章介绍的“地下审讯室”的办法,把一个个“想要”的欲望关进去做一次深度的审讯。

一层一层剖析完自己的想法之后,这些“想要”有时候并不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可能是你的父母,或者朋友想要的。在个人 OKR 的回顾阶段,这些“想要”就可以揭开面纱,从中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或抛弃属于别人的“想要”。

只有这样,才能修正自己的航向,才能找到内心认可的 OKR,才能充满斗志地“享受其中,哪怕遭受痛苦”。一条船要航向自己想要的目的地,顺流而下当然比较省力,但是一路顺风顺水到达的地方,就是自己想要的地方吗?如果不是,那最好这条船得有自己的动力,能够时时修正自己的方向。哪怕现在我还不知道自己要驶向哪里,至少不是被大风推着我随波逐流。

Tim Urban 在文末有句话写得非常好:

My goal for the future isn’t to avoid mistakes, it’s for the mistakes I do make to be my own.

希望未来我们犯的错都是属于自己的。

二、帮助我顺利执行计划的工具们

这个系列我提到的工具很多,都是我平时留意积累的:

  1. 月度回顾
  2. 地下审讯室
  3. 自我分析:个人成长史、阿德勒心理学
  4. Bullet Journal, Habit Tracker
  5. FWP,阅读与写作
  6. 2-minutes law
  7. Hooks: 寻找自己的钩子
  8. ...

这些是适合我的工具们,当然不适合所有人。所以接下来我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么发现或发掘它们的。

二之一、阅读和笔记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爬父亲的书架,也经常把我姐姐的课本拿来读,觉得非常有趣。印象中,学生时代老师给我们布置的每月读书笔记作业我是做得比较轻松的。所以从喜欢做的事情上真的能收获一些东西,只是需要一点小技巧。

早期读书的时候我更希望保持一本书的绝对整洁,翻页时小心起皱,甚至连页角都舍不得折起来。后来也许是受我父亲读书时在书中留下的划线和笔记的影响,我也开始在书本中写了起来。

现在我不管阅读纸书还是电子书,都会划线做笔记。读完之后我再在笔记本上做读书笔记。做笔记的过程是我二次思考的过程,有些想法在第一次阅读时候我会在书本空白处写下,或者电纸书上留下备注,做笔记的时候我会把这些想法再次发挥。

我的读书笔记几乎都在笔记本上用钢笔写成。一般做三种标记:

  1. ✴ 相关资料
  2. △ 摘抄原文
  3. ⃝ 我的想法

一般做完了笔记我对一本书值得学习的部分会更具印象。

阅读和做笔记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读者朋友们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试着发掘一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部分时候我会在完整读完第一遍之后才做读书笔记,但也有少量例外。比如我在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时,因为作者阐述的阿德勒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很多,所以我干脆边读边在笔记本上用我自己的例子进行分析。

这种阅读不限于“书本”这个形式,像《Steve 说》节目提到的“个人成长史”,刚才提到的 Tim Urban 的文章也适用。

我从阅读和笔记中学到的东西很多,像 SleepAtomic Habits、《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自控力》、《影响力》、《了不起的我》、《人生十二法则》、《随机漫步的傻瓜》这些书都给了我不少启发。在我的博客上,我以《每周读书》为系列名写了 153 篇文章,《枫影夜读》 为系列名写了 22 篇(截止2021年12月)。对我来说,读一遍书我不太容易记住有趣的部分,但做笔记给我带来的二次思考却可以轻松加强这种印象。有知有行引用的屠夫1868的这篇文章把做笔记、写书评这件事情称为“长半衰期”的事情,我觉得还满贴切的。

与看短视频获得感官刺激相比,阅读、写作这件事情并不轻松。我的做法是尽量让自己乐在其中。即便我本来就喜欢阅读,但读一本书总会有高低起伏的时候,读到引人入胜之处自然茶饭不思,但难免也会有平平无奇食之无味的时候。所以我会用喜欢的钢笔来划线,提升阅读的愉悦感,在 iPad 上我就用 Apple Pencil 模拟持笔的感觉,在 Kindle 上虽然无法用笔,但它的纸感屏幕却带来额外的纸书模拟加成。

做笔记的时候,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 ✴ 相关资料,如作者信息、出版信息,只要抄写就行
  2. △ 书中重要观点摘抄,也是抄写就行
  3. ⃝ 我的想法,穿插在摘抄观点之中,最后组织变成一篇书评

这个过程我尽量用钢笔在笔记本上书写完成。变成电子版之后我也想在纸上修改,为此我还专门买了一台打印机,把文字打印出来之后用我喜欢的红色钢笔,沾上百利金的红色墨水来修改。尽量把这件苦差事变成一件令我享受的事情。

当然对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来说,要想达成还不算太难。但是如果要我去叠衣服,那我就必须另寻他法了。

二之二、对付不得不做的事情:两分钟法则

James Clear 的 2-Minute Rule 是我经常使用的小工具。

我完全不是一个喜欢叠衣服的人,但这又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每次把烘干的衣服拿出来之后,我会把它们放在一个明显妨碍我正常生活的地方。这样当我看到这些衣服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收拾衣服这件事情,我就做两分钟,两分钟后如果我觉得真的不想做了,那就不做了

通常情况下我都顺利把衣服收拾完了。这可能跟人类的心理状态或思维方式什么的有关系我不清楚,总之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

James Clear 就是 Atomic Habits 的作者,可见阅读和笔记还是让我学到不少小技巧。

有时候我会用这个技巧帮助我剪播客。我的工作上下班时间都比较晚,每天回到家之后我什么也不想干,只想看点不用动脑的娱乐视频然后洗洗睡。但如果播客节目的排期摆在了那里,那么剪节目就成了另一件我很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时候我会跟自己说:我就新建一个 Audition 的工程,把音频文件放进去,就这样。结果一般情况下我就开始调音量,降噪,对齐时间轴,顺利地剪起了节目。

我觉得这个小技巧就像一个钩子(Hook),它帮助我启动了脑袋里的某个引擎,然后大脑就像被放上了轨道的火车一样,嘟嘟嘟往前跑了。所以,发现更多脑袋里的钩子,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二之三、钩子:约定了就不会爽约

这是我在第一篇文章就提到的:一般我只要跟人约好了就不会爽约。

所以很多事情我可以通过跟人约定时间来解决,比如录节目、去健身之类。这样的钩子很好用,但是它也有两面性:我不喜欢爽约的人。

如果有人跟我约好了时间但是他放鸽子了,一次临时有事还可以理解,两次以上我就把他加入黑名单了。这样的人我不会喜欢跟他有更多来往,除非万不得已。

有时这会让我错过一些不守时但其实很有趣的人。

不过,反正也没什么不能错过的,对吧。

二之四、记录平时的自我观察

自我认知是个人 OKR 的基础,即使是第五篇了我也再次重复一遍。平时我会把自我观察中发现的细节记录到一个地方,时不时更新一下。

最近我使用的工具是 Notion,它的 Synced Block 可以很方便地管理个人 OKR。我的大 Objective 单独占一个主 Page,每个子 Objective 都是一个 subpage。每个月会有个 subpage 作为月度回顾和计划。计划的部分放进 Synced Block,把所有的 KR 链接到对应的子 Objective Page 里。

因为我经常要看月度计划,提醒自己今天该干嘛,所以打开 Notion 会成为我的日常习惯。为此我还在 iPhone 桌面放了一个 Notion Widget,直达 OKR Page。这样当我发现自己有个什么新的特点可以发展成钩子的时候,我就往 Notion 里记录一下,后续继续思考看怎么发展利用一下。

比如之前跟同事聊天他说我聊工作话题跟聊其他话题很不一样,反应很快,很职业化。当时我就留意到这个有趣的观察,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后来我的播客搭档问我是否要尝试一个新的节目形式时,我作出了类似的反应,仿佛风险与我无关似的。我发现这可能是一个可以被我利用起来的钩子。

如果我自己想到新尝试的风险,此时内部的自我肯定会打退堂鼓。但如果我能找一个朋友代替我问出这个问题,可能瞬间我就换了另一个视角,果断帮自己作出了决定。这在旁人看来,似乎就是叫做“勇气”这样的东西。所以最近在我的桌上摆了一只小公仔,想以“小黄鸭调试法”这样的方式试着发展一下这个钩子。

这是我寻找和发展钩子的办法:记录平时的自我观察。

二之五、FWP:我的写字练习

之前我在 YouTube 看到有些人会做 Morning Pages 练习,就是拿起一个空白笔记本,往上面随便写东西,过程中可以不需要思考,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直到写满三页为止。

我在这篇文章提到我想要 Hack 我自己的大脑,所以用自称为 Flow Writing Practice 的方式进行书写练习。先不用管这个中二的名字,当做一个代号就行。平时我会在开头写上 FWP xxx 和日期,然后就往笔记本里倒入我的想法。

FWP 271 21.12.12
...

多数时候我会选择一个最近在思考的话题来写,有时我什么也不想,乱写。有朋友说我这不是在写日记嘛。其实我会用加密的 Day One app 来写日记,写 FWP 的时候跟写日记稍有不同。不过读者朋友们如果有写日记的习惯,直接用日记来做这个练习也没什么问题。

截止目前我已经写了 271 个 FWP,每次书写会尽量填满一页 A5 的 LEUCHTTURM1917 笔记本。多数时候我不会回过头去阅读,因为有意思的东西大部分已经变成一篇或多篇完整的文章发出来了。比如你正在阅读的这个 OKR 系列,就是从 FWP 的一两篇思考开始的。

二之六、人受工具与环境的影响很大

昨晚写完这篇文章,今早开车上班的时候想到一个新的钩子:我受工具与环境的影响很大。

比如我的车,马力不大但调教得很好,操控感和油门响应性也很不错。所以我在马路上会倾向于开快一点,每次遇到慢车并排时就觉得郁闷。但是回想我在旅行时租的更小马力的软绵绵的车子,即便油门踩到底也是超车无力,这种的情况下我反而开得特别放松。反正也开不快,索性就慢慢开吧。

所以工具给我带来的影响挺大的。我倾向于用纸笔书写替代键盘也是想通过物理的方式降速。因为打字的速度比写字快,能跟上我的思维,但这往往意味着罗里吧嗦和不严谨。

我听黑胶唱片,去幽暗的自习室,选一个能看到海的地方看书度假,都是在利用环境带来的刺激。

我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点的。

也许是 2014 年读到《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受到了启发?也许是听黑胶时感受到无法快进,无法选歌,隔一段时间要去翻面,却能欣赏一张专辑的完整作品带来的体验?

总之,环境与工具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尽量营造一个适合吸收或产出的环境。

三、人生也有周期,波动才是常态

跟金融市场所谓的“周期”一样,人也会有周期。一般每年四月份我的情绪会偏向多愁善感,七八月份会进入全年低谷,十月份之后又会迎来高产时期。不仅一年有起伏,一个月,一天,甚至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也会有起伏。

所以我给自己设定每个月要发布多少文章,多少期播客节目的目标,不一定每个月都能完成。但是没有关系,只要平衡了高峰低谷之后,平均下来今年能够达成,那结果就还不赖。

所以给自己的预期就不应该是,这个月的指标没达成啊,我是不是懈怠了啊,或者这个月我超额完成了,我真是个天才,下个月挑战 dobule!

如果这样想的话,恐怕这个 OKR 计划不出两个月就要凉凉。

我觉得个人 OKR 的好处是,可以通过一年的数据来验证 OKR 是否达成,而不需要过度关注陷在局部时期,导致自我膨胀或自怨自艾。

今年枫言枫语播客超额完成了播出 24 期节目的目标,平均下来达到了我的预期,但是我们每个月都能播出两期吗?

没有。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潮涨潮落,一直保持高产并不合理,周期波动才是常态。

三、惟有实践,方知真假

从 2021 年四月至今,我的个人 OKR 实践了不到一年,却已收获颇丰。

我觉得不管是 David Allen 的 GTD,还是 Ryder Carroll 的 Bullet Journal。这些方法适合创始人却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能从这些系统中学到适合自己的技巧才是最重要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实践

只有真的去尝试过 GTD,才知道为什么 Things, Omni Focus 要这样设计,才知道为什么它不适合我,顺便在学会 GTD 把模糊任务转变成具体可执行的 Action 的处理方法之后,全身而退,继续寻找和学习适合我的方法。

最终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无需坚持,只需享受的方法。

希望读到这里的朋友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期计划实践。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是 Justin,希望明年我们都能向理想的自己靠近。

2021.12.13/夜

个人OKR实践系列

参考资料

Tags: